二十二年的绵师生涯,二十年管理服务,有青春的张扬,有中年的彷徨,而更多的是平凡的坚守,和挚爱的力量。
子承父志,“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出生于一个半工半农的家庭,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是一名中师生,曾经也是一名受人爱戴的乡村教师。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大学期间就受聘大学物理实验室,担任物理实验“小老师”,体验了一年“初为人师”的快乐。2000年大学毕业时,抱着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怀着“桃李满天下”的期许,一个工科生,放弃签约母校所在城市的自动化仪表公司,回到家乡,来到当时的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那年的我23岁。在当时人事处刘代生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报到手续,走出人事处办公室时,我内心无比激动,工科专业毕业的文艺小青年情不自禁的唱出了那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当我的儿子小学二年级的某一天知道我是一名大学老师的时候,他满脸洋溢着兴奋和崇拜惊讶的说道:“咦,爸爸,你是大学老师啊”,至此,他便经常看我批改作业,听我上网课。上一周周末,我告诉他:“儿子,爸爸不能送你上学了,爸爸要去接爸爸的学生了”,“去吧,不要管我,我坐公交就行了”。我想,也许在他内心深处,当一名老师的梦想正悄悄萌芽。
多岗历练,“干一行、钻一行”
最初的工作岗位是原绵阳师专物理系对口高职电气技术专科班班主任和实验课教师。2002年,开始从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管理工作,从此走上管理岗位,至今二十载。期间先后从事院系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工作。2022年,通过竞聘成为副处级干部,担任基建处副处长。
无论在哪个岗位,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学校专升本、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等均深度参与。在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期间,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主要成员开发试题库系统,主持开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并在部分学院应用,方便师生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人事处工作期间,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10余项。建立了“五类三单三通道”的职称评审体系,形成了多元化用人机制,学校专家人才、专任教师数量和质量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学校专家智力服务基层工作获省人社厅通报表扬,人才队伍建设和职称评审改革实践经验多次在省教育厅人才工作专刊等专题报道。在基建处工作期间,牵头完成学校“十四五”条件保障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不断推进基建制度改革和基本建设重点工作。
爱岗敬业,“择一事,终一生”
有人问我,“你怎么又在加班”,也有人问我,“你怎么天天都那么忙”。择一事,终一生,我始终认为,甘于奉献青春,敢于不断挑战,是当前所有绵师人应有担当,更是一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2020年寒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我立即组织科室成员调整师资工作安排,第一时间发布了疫情形势下的职称评审、人才招聘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和学校事业发展相关工作的工作方案。创新招聘方式,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网络视频线上招聘,兄弟院校纷纷借鉴,向我们请教线上招聘的程序和技术方案。每当开学,我都主动报名参加学生报到志愿服务工作,游仙校区、高新校区、火车站都有我忙碌的身影。2021年上半年,在学校接受省委巡视和双代会召开的重要时期,父母不幸因病相继去世,我强忍内心的悲痛,在较短的时间内料理完丧事后,又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加班到深夜,一份份标准、规范的材料及时上交,作为双代会代表履职的同时,投入到学校双代会的服务工作中。2022年暑期,作为新任处级干部,带头坚守岗位,积极协调推动校园建设规划、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学生宿舍电改工程、土地供地、制度改革等事关民生和美丽校园建设的重点工作。今年国庆,疫情突如其来,城市临时管控期间,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报到,加入小区临时党组织,开展维护秩序等志愿服务工作。学生返校期间,我主动申请住在学校,和同事们分好工,他们跑外围,我来处理内部事宜。在做好核酸检测、学生返校验证等志愿服务的同时,及时处理学生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库等工作。而此时,患严重腰病的岳父刚刚到绵阳检查治疗。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0月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传遍神州大地、鼓舞亿万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启了新征程,指明了新方向,“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作为一名绵师人,在学校迈入新征程,奋力实现“三步走”目标的关键时期,更应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绵师精神,甘于奉献青春,敢于不断挑战,勇于担当作为,将自己汇入时代的洪流,把自己置身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把握新时代,贯彻新发展,落实新要求,坚定为挚爱的事业奉献一生的决心,书写无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