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教学工作以“一流”建设为目标,以“本科审核水平评估”为契机,以“双万计划”为平台,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培养质量实现持续提升。
体制机制起保障
五年来,先后制定和修订完善《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行动计划》《师范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实施方案》《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等几十个文件、制度,开启优化顶层设计、建章立制的新征程,对学校教学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着力机构、人员的调整,实施周工作计划与总结,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基础建设,创立项目效益评价,开展质量工程培育,建立教学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落实精准预算,提出一流质量文化建设,完善考评考核机制,加强整改反馈,使建设、考核、奖惩、绩效形成闭合链条,打通本科教学质量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教学成果奖有突破
五年来,学校获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中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1项,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1项,普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创历史最好成绩,实现近年来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突破。
专业建设新高度
实施专业“减、停、换、增、改、建”动态调整机制,本科专业总数由54个下降至52个,2019年招生专业49个。按照“师范做强 艺体做精 应用做实”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优势专业建设,5个师范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非师范专业立项为省级应用示范专业,1个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2019年11月27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正式发布《2019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报告》,我校的一流学科排名处于川内35所高校排行中第22位,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前列。
课程建设出特色
按照“两性一度”标准,分层分类建设金课,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课程梯队,新增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0门,立项校级应用型示范课程17门。新增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2门,校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1门。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5门。
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购买超星、智慧树等网络平台课程1500余门,每个学生至少选修2个学分,2018年选课人数超过1万人次,2019年超过1.2万人次。
教学竞赛攀高峰
学校逐步完善大学生竞赛管理,对全校竞赛进行了统筹,并依据参赛项目数、人数和上年比赛成绩划拨经费;修订竞赛获奖奖励措施,鼓励学院多拿高级别奖励。近五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逐年创新高,获奖项目累计达到450项,获奖学生近2000人次。特别在2019年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我校17名选手中6人位列所在学科专场第1名,12人位列所在学科专场前3名,16人获奖,获奖率高达为94.1%,超省平均得奖率31%。
实验教学有新招
坚持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开放共享、高效管理原则,对实验教学中心进行科学规划,新增省级示范实验中心1项,达到3项。
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努力培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2019年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1项。
教研教改重质量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按照三级梯队分层次培育与建设。校级项目经过培育建设达到省级项目申报条件;省级项目经过培育建设达到国家级项目申报条件;最终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级梯队。
近五年,学校高度重视教研教改项目质量建设,加强教研教改项目的组织申报,加大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价,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高。
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37项;教育部拟立项新工科实践与研究项目1项,四川省新农科实践与研究项目1项,6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持续推进;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11项,市级校外教育实践基地项目1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352项,课程考试改革项目91项。